11月11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主力资金净流出1573.76万元,占总成交额10.7%银川股票配资,游资资金净流出35.73万元,占总成交额0.24%,散户资金净流入1609.49万元,占总成交额10.94%。
11月11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主力资金净流出1219.91万元,占总成交额9.26%,游资资金净流出705.37万元,占总成交额5.35%,散户资金净流入1925.28万元,占总成交额14.61%。
“从没看过这么大的端砚作品,上面雕刻的不正是白鹅潭景象吗?”春节临近,前来广州白鹅潭游玩的游客发现,一方端砚巨作立在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醒目位置,成为周边标志性景观。
这是近日由肇庆市捐赠的大型端砚作品《鹅潭新韵》,也是目前最大的梅花坑砚石作品,净重8吨多,其选材、设计、雕刻、安装历时超一年。无论是严格选料还是匠心制作,皆为罕见。
大型端砚作品《鹅潭新韵》。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的代表作品,《鹅潭新韵》同步收藏于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非遗传承和制作技艺的新高度,向海内外游客展示着岭南文化和湾区风华。
如此匠心巨作,背后有哪些创作故事,何以“艺述”湾区?
视频|端砚“巨作”诞生记:匠心雕砚 鹅潭新韵
巨石“高”在哪
系目前最大梅花坑砚石作品
端砚产自广东肇庆,居四大名砚之首,是享誉世界的岭南文化名片。梅花坑所产砚石,颇为出名。
作为目前最大的梅花坑砚石作品,《鹅潭新韵》砚长3.2米,宽2.6米,高0.65米,净重8吨多。和原石相比,成品已经雕减了约三分之一的重量。
站在《鹅潭新韵》前,砚中画正是眼前景——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映入眼帘,背后的白天鹅宾馆、中山纪念堂、广州塔等广州地标建筑沿江排开。
2023年底,随着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如火如荼地建设,根据广东省委宣传部的指导意见,该中心拟设置一件展现岭南文化风采的端砚作品。经综合考虑,肇庆市委宣传部找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焯忠,邀请他领衔创作一件作品,作为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藏品。由此,杨焯忠开启了“寻石之旅”。
“这是未来要放在广东‘文化制高点’的端砚作品,所选砚石必须足够大气,不仅要石质细腻,还要花纹丰富、玉质感强。”杨焯忠说。
端砚原石,产地主要分布在肇庆西江羚羊峡两岸,北岭山等地一带,其中以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宋坑、梅花坑所产砚石最为出名。
随着端砚2000年被列入“保护性稀有矿产”名录,肇庆全面“封坑”,端砚进入“纯库存加工”时代,大的砚石越来越少。
为了找到一块适合的“巨石”,杨焯忠遍寻肇庆端州西江两岸。每当听说哪家收藏有一块较大的砚石,他都要去查看一番。只要看一眼、摸一摸,他就能判断出原石是否合适。
工匠正在雕刻中。
作为杨氏刀法的传承人,杨焯忠从小听着村里叮叮当当凿磨砚石的声音长大,10岁起跟随父亲学习凿石、鉴定砚石,逐渐掌握学习雕刻、制砚设计等技艺。近50年来,他的40多件端砚作品获得国家级、省级金奖,其中《幸福广东砚》还被人民大会堂收藏。
经过3个多月的多方打听和实地走访,杨焯忠挑选出4块原石供选择,后经专家研究作品的选材、设计等问题,最终,其中一块产自梅花坑的原石凭借其丰富的“石眼”、较少的瑕疵,从4块候选砚石中脱颖而出。
作为四大名砚之首,端砚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名片,足以承载广东文化中心的风采。在选定原石后的8个月里,杨焯忠及其团队一刀一刀地创作,将一块端砚原石雕琢成传世精品。
“当《鹅潭新韵》最终呈现在世人面前时,它会是目前最大的梅花坑端砚作品,我希望它能成为艺术瑰宝,展现出厚重的文化,体现出肇庆的诚意。”杨焯忠说。
技艺“高”在哪?
精雕展现广州“新旧”中轴线
原石确定了,后期该如何创作?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管委会组织专家进行了多次论证。因砚石形制巨大,主题、图案的选择,如何既展现巨幅作品的气势,又传达端砚技艺之美,同时要和该艺术中心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这成为专家们重点斟酌的问题。比如,制砚艺人要根据砚石的质量及石品花纹来设计,决定砚堂的尺寸和形状;在砚堂周围构思设计图案时,要兼顾砚堂周围的石材情况。
构思设计时,有专家认为应展示岭南十大名片,也有专家认为应展示各地标志性文化建筑。“既然作品名叫《鹅潭新韵》,那就应该展示白鹅潭两岸景色”,最终,这个意见成为专家的共识。
这个结果却让杨焯忠犯了难。在过去,他所创作的端砚作品都是以古建筑和山水风景为主,极少涉及现代建筑,而白鹅潭两岸都是都市景观。
“古建筑的形态更加多样,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更多、画面感更足;而现代建筑形态相对一致,线条简单,需要敏锐捕捉到不同点。”
杨焯忠专门收集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白天鹅宾馆等重点建筑的图片,从不同视角选取建筑的最优表现角度。同时,他多次前往白鹅潭调研,准确把握建筑的主要形态和差异化细节。
《鹅潭新韵》中的部分标志性建筑物。
通过调整建筑物比例,让近景、中景、远景展现得更为立体丰富。杨焯忠将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白天鹅宾馆、天誉半岛为构图的中心参照物,比例放大,同时通过翻转,将艺术中心面向江边最美的一面展现在游客面前;远处,以镇海楼、五羊雕像、中山纪念堂为代表的广州近代城市传统中轴线,和以西塔、东塔、广州塔为代表的广州城市新中轴线均清晰可见。
设计初稿完成后,在雕刻的创作中,根据专家的意见,创作团队还对设计稿进行不断的微调。比如,为了体现岭南特色,设计图还在近景增加了木棉、榕树作为点缀,远景压低了群山,并增加了飞鸟等元素,中心区域保留了完整的砚堂作为白鹅潭水面,让整个画面更加灵动活泼,呈现出天人合一、古今交汇的湾区新气象。
在雕刻过程中,杨焯忠将放大的设计图拓印在平整的石面上,线刻定位。考虑到作品未来放在户外,他没有采用擅长的镂空雕方法,而是更多采用高浮雕、浅浮雕的雕刻方法。
“砚石雕刻后是不能更改的,所以非常考验制砚师傅的技艺。”杨焯忠和他的团队使用独特斜口刀在砚石上创作,下刀必须干净利落,处理细微之处力求一刀见效,才能使最终呈现的图案线条流畅、物象准确、形象生动。
在连续8个月的时间里,杨焯忠和他的团队成员夜以继日赶工,4个人环绕砚石同时作业,精雕细刻,如在线纹、石眼等细节时反复琢磨、精益求精。
2024年11月,90余岁高龄的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端砚泰斗刘演良,为作品题写“鹅潭新韵”四字,为这一传世精品添上了“浓墨重彩”的点睛之笔。
落户地“高”在哪?
乘“文化巨轮”走向广阔天地
今年1月13日,《鹅潭新韵》端砚作品被运送至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吊装施工。1月18日捐赠仪式举行,这块来自肇庆的大型端砚作品,正式入藏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该端砚作品坐落在珠江畔,成为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标志性景观,面向世界游客展示着岭南文化风采。
《鹅潭新韵》陈列于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背后也有特殊的意义。
历史上,地处珠江西航道、前航道、后航道交汇处的白鹅潭,是广州十三行“一口通商”起源地,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中国走向世界的门户。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 南方+ 姚志豪 拍摄
广东选择在白鹅潭建设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项目——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新文化地标,就是为了在最醒目之地展现广东文化自信和风采。
“连三地、汇三江、合三馆”,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集广东美术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文学馆于一体,三馆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状如巨轮出海,展现出“岭南文化乘风破浪、远播四海”的气派。
“借助艺术中心这艘‘文化巨轮’,《鹅潭新韵》向世界游客展示‘中国砚都’的端砚风采,这也是肇庆文化的一次‘出海’。”肇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海斌表示。
2024年5月,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对外开放后,已接待来自海内外的观众超过200万人次,这里的文化魅力和价值正在被不断挖掘和重视。
这意味着,以后每个前来白鹅潭游玩参观的游客,都能在户外近距离欣赏《鹅潭新韵》端砚作品,还能亲手触摸感受端砚幼嫩细腻的触感、温润如玉的质感,切身领略端砚的韵味与岭南文化的魅力。
“可看、可触、可感,让端砚和端砚艺术不再是曲高和寡、遥不可及的艺术珍品,而是能以一种更加亲民、多样的形式走进群众的视野。”杨焯忠说。
这样的转变,不仅拉近了端砚与群众的距离,更有助于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这一瑰宝承载着岭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更多阅读
《鹅潭新韵》主创杨焯忠:在湾区艺术高地,感受端砚之美
策划:罗彦军 林焕辉
统筹:林旭娜 赵进 钟展锋
采写:南方+记者 赵进 刘亮 吴帆 通讯员 邹通
视频:南方+记者 卢逸轩 刘宇恒
部分图片视频素材由肇庆市融媒体中心提供银川股票配资